筑牢陣地
描繪文明實踐特色畫卷
“以前從來沒有在村里看到過這么多年輕人,現在我們小源村越來越熱鬧,越來越有活力了?!笨粗趯幎伎h鄉村大學取景拍攝的大學生們,東山壩鎮小源村老黨員曾天保感慨道。
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(點)建設過程中,寧都縣依托當地特色,注重盤活老祠堂資源,86個祠堂均按照“1+4+N”的建設模式(即1個陣地——祠堂,4個硬指標——新時代文明實踐點、村史館、民俗文化活動、文藝隊伍,N個文化元素)打造集文化服務、理論宣講、志愿服務、黨員教育、健身體育服務于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(點),把黨建、社會治理、文明教化充分融入傳統空間。
小源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利用“文彥翁祠”建設了村史館,利用“曾氏翁祠”建設了鄉村大學,利用“追遠大祠”建設了家風家訓館,孵化培育了攝影、書畫、健身等多個文體協會,突破了宗族和區域局限性,小源村已然成為寧都縣最具人氣、最具特色的農村基層文明傳播地。
按照“群眾在哪里,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”的工作思路,截至目前,寧都縣已建成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、25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、33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,打造了一大批實踐點,切實滿足了全縣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。
活動賦彩
奏響文明實踐動聽樂章
劇社開展文藝活動
近日,寧都縣下廖老大隊廣場傳來陣陣歡笑聲,循聲而去,原來是虔化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正在開展文明集市活動,活動現場設置了愛心義診、愛心義剪、美食品嘗、政策宣傳等多個暖心攤位,居民們在各個攤位前一邊享受著便利服務,一邊聊著家常,現場氛圍既熱鬧又溫馨。
文化活動的開展既能豐富群眾文化生活,凝集群眾思想共識,又能涵育文明鄉風。近年來,寧都縣牢牢把握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“大陣地、大課堂、大學校、大舞臺、大平臺”的五大定位,深入開展鄉風文明月月行、草根劇團宣講、鄉村夜話、文明集市等文化惠民活動,既說好普通話,又講好“寧都話”,進一步擴大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影響力。與此同時,縣委縣政府積極推動干部“十聯”工作的常態化和長效化,讓廣大群眾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當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今年以來,寧都縣精心設計了“書香進校園”“萬名干部進鄉村下稻田”“登山隨手撿”等一系列主題活動,奏響文明實踐樂章、賦彩百姓幸福生活的同時,也為構建和諧社區、助力文明縣城創建奠定了良好基礎。
壯大隊伍
匯聚文明實踐志愿力量
志愿服務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標桿,志愿者是文明城市創建的生力軍。近年來,寧都縣不斷探索推行“黨建+志愿服務”模式,廣大黨員志愿者活躍在基層一線,用心、用情為群眾辦實事、解難題,把群眾的“家長里短”記在心間,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。
“衛生間在這邊,我帶您過去?!薄跋壬愫?,請將易拉罐丟進可回收垃圾桶?!薄靶∨笥?,不可以隨便摘花爬樹?!薄钇趤砼R,寧都縣長木歡樂園景區內游人如織,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們免費向游客提供道路指引、景點介紹等服務,并向大家宣傳文明出游注意事項,提醒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不忘遵守社會公德、維護生態環境,共創文明和諧的旅游環境。
為把志愿服務工作做細做實,寧都縣還成立了理論宣講、文藝文化、巾幗婦女等志愿服務隊,圍繞鄉村振興的重點、群眾關注的焦點、日常生活的熱點,開展“定制化”志愿服務,采用“線上+線下”點單服務模式,把文明“送”到群眾手中,把服務“種”在群眾心中。
隨著志愿服務的愛心之花越開越大,越來越多的群眾也被感染并參與進來,滿城“志愿紅”成為該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,陣陣文明新風也吹進了人民群眾的心田。(供稿:江西省文明辦 江西文明網)